锚定中部产业基地,车展打造供应链升级增长极
依托武汉 “中国车谷” 的产业积淀与中部制造业集群优势,2026武汉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供应链博览会正推动形成 “研发在武汉、制造在中部、应用在全国” 的供应链格局,让中部成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。
展会加速武汉 “创新策源地” 辐射效应。作为华中汽车产业核心,武汉已聚集东风、安道拓等龙头企业及 200 余家研发机构,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车集成的完整体系。展会期间,武汉理工大学发布的高强铝合金预硬化成形技术,吸引郑州、长沙等地 15 家零部件企业签订授权协议,该技术可使车身部件生产效率提升 40%。东风的一体化压铸技术通过展会平台输出至合肥新能源汽车工厂,助力其实现电池包部件减重 20%,制造成本降低 15%。
展会推动中部产业链 “强链补链延链”。针对中部供应链 “高端部件依赖进口” 的痛点,展会牵头成立 “中部汽车供应链联盟”,整合湖北的压铸模具、湖南的汽车用钢、河南的电池材料资源。在智能装备领域,联盟联合攻克了 16000 吨压铸机核心液压部件国产化难题,替代进口产品后成本降低 50%;在新能源领域,通过整合湖北的电池管理系统与江西的电芯资源,成功研发出能量密度超 210Wh/kg 的动力电池,国内市占率有望突破 25%。展会期间达成的 38 项产业链合作,预计带动中部汽车产业产值新增 80 亿元。
区域应用场景激活 “乘数效应”。在商用车领域,东风环卫车的智能化需求带动湖北的智能控制器、安徽的传感器产能扩张,形成年产能超 10 万台的产业集群。在公共交通领域,武汉公交集团通过展会采购郑州的新能源客车底盘、长沙的智能调度系统,实现 “中部造” 新能源公交占比提升至 60%。在物流领域,顺丰物流引入武汉的智能分拣机器人与襄阳的新能源物流车后,区域配送效率提升 35%,运营成本降低 22%。这种 “应用牵引 + 制造升级” 的良性循环,正让中部成为中国汽车供应链最具韧性与活力的板块。
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。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国际论坛上,东风汽车发布的 “车 - 路 - 云” 全息感知定位一体化装备,可实现复杂环境下 10 厘米级定位精度,已应用于港口无人集卡与环卫车场景。智能芯片与汽车软件高峰论坛现场,黑芝麻智能展示的华山 A2000 芯片算力对标 4 颗英伟达 OrinX,能同时支撑激光雷达、摄像头等多传感器数据处理,适配 L4 级自动驾驶需求。车载电子展区内,具备 OTA 升级功能的智能座舱系统成为主流,其语音识别响应速度低于 300 毫秒,可支持 200 + 车载场景的自然交互。
新能源核心技术筑牢供应链韧性。中国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,东风岚图的 “琥珀电池” 系统引发关注,该系统能量密度达 205Wh/kg,通过 200kN 抗挤压测试与热失控防护技术,实现 “不起火不爆炸” 的安全标准,年产已超 8.3 万套。充电技术展区内,无线充电设备可实现 15 分钟补能 300 公里,配合智能充电桩网络管理系统,能动态匹配电网负荷与充电需求,为公交集团、物流公司等买家提供全场景充电解决方案。这些技术的集中亮相,印证了汽车供应链正从 “规模驱动” 向 “技术驱动” 转型。
2026 武汉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供应链博览会以 “协同” 为纽带,吸引了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余家企业参展,与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大会形成联动效应,让武汉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资源对接的 “超级枢纽”。
组委会:徐丹>> 185 >> 1588 >>1594 (同V)
邮箱:630581471@qq.com
拼搏